阅读指导这首诗写于1934年,与《灯》的写作时间相近,收录于《灾难的岁月》中。这首诗和《灯》一样都是诗人对于生命价值和自我实现的思考与探求,全诗简单浅白,但诗中却流露出诗人对于生命的思考所持有的消沉、压抑的情绪。
诗的开篇就写出了诗人对于“浮云”和“青空”已经感到冷漠和倦怠,他只想在“窗头明月枕边书”中寻找自己的快乐。
孤心逐浮云之炫烨的卷舒,
惯看青空的眼喜侵阈的青芜。
你问我的欢乐何在?
——窗头明月枕边书。
诗人渴望灵魂的安息,就像“炊烟”一样升上天空,此处可以看出道家思想对于诗人的影响。
侵晨看岚踯躅于山巅,
入夜听风琐语于花间。
你问我的灵魂安息于何处?
——看那袅绕地,袅绕地升上去的炊烟。
渴饮露,饥餐英;
鹿守我的梦,鸟祝我的醒。
你问我可有人间世的挂虑?
诗歌鉴赏
——听那消沉下去的百代之过客[1]的跫音。
诗人对于生命中的苦与乐已经完全不在意了,他仿佛神仙一样,有了超凡脱俗的心境。
这首诗和《灯》创作时间相隔不过几个月,其内容也都是对于人生价值的思考与探索,但是两首诗给人的感觉完全不同。这首诗中弥漫着道家超脱凡俗的思想,诗人希望自己的灵魂能够升于天空,希望自己“渴饮露,饥餐英”,希望自己能在“窗头明月枕边书”找到生存的价值,但是这种淡泊到虚无的想法真是诗人所追求的吗?当诗人用这首诗向法国象征派诗人许拜维艾尔请教时,大师批评了他:“我向你忏白,我不能有像你《古意答客问》那样澄明静止的心。”所以这首诗虽然结构精巧,意象优美,但是其所传达的虚无并不是诗人真正的追求。
注释
[1]发表在《现代诗风》时,“百代之过客”为“永恒之过客”。
www.novelser.com